最近几年,互联网上最振聋发聩的发现莫过于那句:“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小时候我们以为,大人们的世界是严丝合缝、精密运转的机器;长大后才发现,所谓的“专业团队”可能只是几个临时工在百度怎么修水管,所谓的“高大上项目”可能只是 PPT 做得比较花哨的烂尾楼。大家都在演,都在凑合,都在“假装自己很懂”。
而就在我们人类还在努力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草台班子时,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出现了——AI。
很多人还在从技术的角度挑剔 AI:它逻辑不严谨、它会产生幻觉、它没有真正的意识…… 哎,朋友,你太较真了。如果你从“专业”的角度看 AI,它确实离图灵测试的完美通过还有距离;但如果你把世界看作一个草台班子,把 AI 看作这个班子里的一员,你会惊恐地发现:它简直就是为了这个草台班子而生的天选之子,它比我们任何人都更会演。
在草台班子里,工作的本质往往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完成动作”。领导需要的不是一个质疑项目合理性的员工,而是一个能迅速把“大概意思”变成“具体方案”的执行者。
这一点,人类往往做不到。我们会纠结逻辑,会质疑可行性,会因为觉得任务荒谬而产生抵触情绪。
但 AI 不会。它不问为什么,只问“您需要什么格式”。
想象一下,一个项目经理需要一份“关于未来五年元宇宙赋能传统养猪业的战略规划”。
- 人类员工:内心吐槽“这什么鬼需求”,行动上拖拖拉拉,写出来的东西充满了犹豫和自我怀疑,甚至还想找领导确认一下“真的要这么写吗?”。
- AI 员工:秒回。“没问题!以下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与沉浸式体验的生猪全生命周期管理赋能方案……” 洋洋洒洒五千字,从“猪脸识别”到“虚拟饲料”,逻辑自洽,术语堆砌,看着就让人觉得不明觉厉。
虽然 AI 无法替代人类在酒桌上的推杯换盏,也无法理解办公室里微妙的眼神交流,但在**“把领导的脑洞落地成文档”**这一核心环节上,AI 简直是草台班子梦寐以求的完美耗材。它不一定懂业务,但它绝对懂“领导想要什么样子的结果”。
在这个充满形式主义的世界里,AI 提供的不仅是效率,更是一种无条件的服从和配合。
草台班子之所以能运转,靠的不是严密的制度,而是人情世故,是互相吹捧,是“花花轿子人抬人”。
人类会累,会有情绪。老板画的大饼,吃多了会反胃;甲方的无理要求,听多了想掀桌子。但 AI 不会。
AI 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乙方”,也是最完美的“捧哏”。 无论你提出多么荒谬的要求,无论你的观点多么漏洞百出,AI 永远会先肯定你:“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见的观点……” 然后顺着你的思路,把你的胡思乱想包装成高深莫测的理论。
如果你想组建一个纯粹为了“忽悠”或者“娱乐”的草台班子,AI 绝对是核心骨干。
- 你需要写一堆没人看的周报?AI 帮你写。
- 你需要生成一堆看起来很厉害但没啥用的概念图?AI 帮你画。
- 你需要一段感人肺腑但全是套路的演讲稿?AI 帮你编。
它不抱怨,不要求涨薪,不搞办公室政治,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为了你的面子工程添砖加瓦。在维持表面繁荣这方面,AI 的执行力吊打所有人类团队。
既然 AI 已经是草台班子里的“卷王”,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公司、组织、社会还没有被 AI 全面接管?为什么我们还要忍受人类的低效和情绪?
我觉得,主要有三道壁垒。
很多人对 AI 的排斥,源于一种朴素的“人类中心主义”傲慢。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有人类大脑产生的想法才是“灵魂”,AI 生成的只是“概率”。
但现实是,草台班子里的很多工作,本来就不需要“灵魂”,只需要“流程”。写一份八股文公文需要灵魂吗?做一张千篇一律的海报需要灵魂吗?
我们还没适应这种“去魅”的过程。我们很难接受,自己辛苦钻研了十年的“职场黑话”和“PPT美化技巧”,在 AI 眼里不过是一堆简单的语料库组合。承认 AI 能行,就等于承认我们自己过去的工作毫无意义。
虽然 AI 很强,但它目前还是一个“被动技能”。它像一个神灯里的精灵,你得会擦神灯(Prompt Engineering),它才能出来干活。
在这个草台班子里,大部分人连 Word 的排版都搞不明白,更别说去学习如何精准地指挥 AI 了。这种信息差,导致了 AI 的能力被锁在了少数人手里,而无法普及到每一个需要糊弄事的岗位上。
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 AI 真的接管了草台班子,那么班子里的“南郭先生”们去哪儿混饭吃? 如果 AI 能一秒钟生成完美的方案,那些靠“磨洋工”、“开长会”、“反复修改”来体现工作量的中层管理者,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草台班子的本质,往往不是为了“成事”,而是为了“分利”。大家在这个班子里混口饭吃,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AI 的效率太高了,高到会打破这种平衡。它像一条闯入沙丁鱼群的鲶鱼,不仅会搅动水面,甚至可能把沙丁鱼都吃光。
人类建立的体系,哪怕是草台班子,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服务的。让 AI 上位,等于让大家集体下岗。所以,哪怕 AI 再好用,大家也会默契地把它挡在核心决策圈之外,只让它做个“辅助工具”。
在草台班子的逻辑里,工作量往往是根据预算倒推的,而不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的。
比如上级批了一个大几百万的项目预算,这笔钱为什么是几百万?可能和项目本身难度无关,而是和某些“不能说的默契”有关。为了让这笔钱花得“名正言顺”,我们需要把一个简单的项目做得无比复杂,需要漫长的周期、厚厚的文档、无数次的会议。
这时候,AI 的超高效率反而成了原罪。 如果 AI 半天就把活干完了,剩下半年的工期怎么办?这几百万的预算怎么核销?
更尴尬的是,AI 干得太快,操作 AI 的员工就闲下来了。而在很多领导眼里,“员工闲着”比“项目亏损”更让他难受。他虽然不懂项目细节,但他懂“工时管理”。
于是,为了维持草台班子的稳定运行,我们不得不按住 AI 的手,假装很忙,继续配合演出这场“低效”的戏码。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草台班子,却还在假装正经。
AI 的出现,其实是扯下了这块遮羞布。它用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告诉我们:你看,你们人类引以为傲的那些“套路”、“流程”和“场面话”,我学得比你们还快,演得比你们还像。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奇景:
人类老板用 AI 生成指令,发给人类经理;人类经理用 AI 细化成任务,发给人类员工;人类员工用 AI 完成工作,再层层汇报上去。
整个草台班子依然熙熙攘攘,但真正干活的,其实只有电流和算力。
而我们?大概只需要负责在 AI 呈上的方案上,签下名字,盖上章。
然后心安理得地感叹一句:“看,这世界果然还是离不开我们啊。”